北京积水潭医院建立于1956年,是以骨科、烧伤科为重点学科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相继成为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清华大学临床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59年成立北京市创伤骨究所,2002年成为北京市创伤烧伤抢救中心。医院拥有骨科、手外科、烧伤科、运动医学科、急诊科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连续13年获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全国专科声誉排行榜第一名。2016年,获批骨科机器人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十四五”期间先后获批骨科手术机器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入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第一批项目储备库,2022年获批成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
基本情况:
医院现有新街口(500床)、回龙观(500床)、新龙泽(800床)三个院区,正在建设的回龙观二期工程(500床)计划于2024年年初开业运行,届时主院区设置在回龙观院区。
医院设有43个临床科室、17个医技科室和25个行政职能处室。现有职工3782人。拥有高水平人才团队,包括正职称专家177人,副职称专家37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专家5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百千才1人、北京学者2人、青年北京学者1人等。
医疗工作:
医院坚持落实公立医院的性,在援疆、援藏、援非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积极疏解非首都功能,参与京津冀医疗合作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建设项目落地。医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医疗定点医院。“十四五”期间,先后荣获援外医疗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北京市协作集体、2021年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集体“记大功奖励”,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集体等荣誉称号。
2022年门急诊量达248次,手术量6.9次,出院患者7.2次。
教育教学:
目前医院共有北医博士研究生培养点3个,分别是:外科学(骨外)、外科学(整形)和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北医硕士研究生培养点8个,分别是:内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科学、耳鼻喉科学、眼科学和医学检验学。医院有北医在岗研究生导师共计3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2名,硕士生导师33名。医院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的各级任课教师200余名,其中在任北医教授23人,副教授73人,教师队伍中80%以上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目前在和首都医科大学推进附属医院建设。
2021年获批博士后工作站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质。医院拥有9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中国大陆通过英国皇家爱丁堡外科学院和香港骨科学院联合认证的骨科专科医师培训中心,具备开展骨科专科国际培训的资质,并已成功培养15名FRCS(Fellow of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医院自1956年开始承担全国骨科、烧伤、放射等专业的进修医师培养工作,为全国培养进修医师16000余人,学员覆盖所有省份、直辖市。
科技创新:
医院能力突出并具有显著特点,近5年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课题120余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4项、牵头发布国际指南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100余项。医院在医工研发方面优势突出,联合高校和企业,成功研发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各项指标国际。创新“5G+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场景,国际率先实现骨科手术机器人多中心同步远程手术,对于提升我国骨科整体治疗水平,缓解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医院建有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体制机制,设有独立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和成果转化岗,推动院内一批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9月,获批骨科手术机器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多家高校、研发企业及医院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逐步形成医疗需求、产品研发、临床验证和市场应用的创新转化闭环,加速高端医疗装备的研发与转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额3亿元。医院成为科技部赋予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作为的医疗机构,制定赋权改革方案并完成北京市首例赋权。
医院于2021年获得北京市第二批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2022年获批智能骨科机器人临床试验平台揭榜挂帅任务。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是一所以中医骨伤临床为重点,其他学科同步发展,满足区域医疗及公共卫生需求为主体,以中医骨[…]